00:57“因抢救病人急需A型、O型血,请A型、O型血爱心人士到献血屋献血。”每天举着写有这些字样的提示牌,医院门诊大厅、各楼层“寻血”的张德民,从来都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高不可及。因为,在他的心底,只要是有利于患者的事儿,就是作为一名医生的本分。所以,三年多来,医院输血科主任岗位上退下来的张德民,每天都在门诊大厅举着爱心提示牌“寻血”。在张德民主任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加入到招募义务献血志愿者的队伍中张德民“寻血”的照片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广大网民亲切地称他为“举牌大叔”“爱心医生”“最美大叔”。一夜之间,还蒙在鼓里的张德民成了“网红医生”。面对各路媒体的采访,张德民选择了婉拒,他说:“这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值得炒作。还是安安静静做点事儿,安心。”然而,在张德民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儿背后,却是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奉献,更是他信念坚定、服务群众的初心和恒心。张德民出生于平顺县西沟村,和著名劳动模范申纪兰家仅一墙之隔,他的父亲当年也是村里有名的劳动能手、优秀党员。从小受父辈们的影响,成长于红色沃土,张德民将能够服务别人视为最为高尚的事情。这种深植于内心的情愫,引导着他的成长,也影响了他整整一生。出身贫寒的张德民,在最美的青春时代选择了从军,他期望自己能够在火热的营盘里锻造自我。年,张德民经过层层选拔,如愿进入部队服役。这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与“为人民服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著名模范张思德,生前就在这支部队服役。优良的革命传统,更加滋养了张德民的心性。入伍不久,张德民被选入卫训队,经过半年的系统学习,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检验员。从此,他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年,复员回地方的张德民被分配至当时医院,后医院,一直干他的老本行——检验。这一干就是十多年。年,市医院考虑到学科发展和工作需要,将检验和输血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独立的科室。张德民出任输血科副主任。招募志愿者在检验科待了大半辈子的张德民深知,血液在临床手术中的重要性,也深知义务献血对于个人、家庭、医学以及社会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废寝忘食地钻研和血液相关的知识,将其运用于检验,并在全院推广输血5S管理法,组织编写了《医院输血管理规章制度》,创办《输血特刊》等,使输血科步入了全市先进的行列。同时,张德民还将这些知识撰写成通俗易懂的文字,向社会公众传播义务献血的常识,还经常有科普文章见诸报端,成了全市颇有声望的科普专家。妇产科是临床用血最多的科室之一,因为工作的原因,张德民曾与全国第一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赵雪芳共事多年。言传身教,赵雪芳高尚的道德形象、完美的人格魅力、强大的品格力量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张德民,使他深感救死扶伤的神圣和无私。正是因为如此,哪里有需要,张德民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急难险重,张德民就在哪里冲锋。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次参与到消化道出血、宫外孕、车祸、产后大出血等大量手术用血的抢救中。因为他的极端负责,这些年来,医院没有发生一起因血源不到位而耽误治疗的事故。因此,张德民也被广大医务人员称为患者输血的“保护神”。年,张德民出任输血科主任,深知血液重要性的他,更加注重在全院上下营造义务献血的良好氛围。张德民主任动员来院就诊家属加入到义务献血行列一传十、十传百,张德民的努力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医院,如今活跃着一大批积极参与义务献血的医护人员。其中周潞荣副院长、王韶峰主任、张玉平主任、范露霞护士等人都多次义务献血。然而,数量有限的献血人员,对于每日手术中大量的用血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到年,血源紧张已经成为全国性的一大问题,尤其是罕见血型的血液,几乎每抢救一个这样的病人,都需要动员全省甚至是全国的力量。张德民至今都不能忘记,年的某天,我市某辖区的一座煤矿发生铲车侧翻事故,5人身受重伤,在抢救过程中,我市血库血液告急。在这危急时刻,张德民率领输血科全体人员,连夜北上太原、南下晋城调配血源,同时在全市到处寻找适合血液进行储备,最终使病人转危为安。有过这样的经历,张德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够确保血源的充足。他首先想到了和市中心血站合作,医院进行采血。“流动人口多,患者家属、探视者都可以献血,医院这样的氛围中,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善意。”和张德民预想的差不多,自年初,市中心血站的医院之后,采血量明显增加,急需输血的患者又多了一丝希望。医院又在门诊大厅专门设立了爱心献血屋,为献血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为患者打开了希望之门。看着这一切,张德民开心不已,自己这么多年的忙碌终于有了成效。时间飞逝,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的张德民,于年光荣退休。医院。为了帮助急需用血的患者找到合适的血源,他每天举牌号召大家义务献血。今年55岁的曹刚,在一次探视病人时,看到了正在求血的张德民,便主动献了一次血。谁知,这一次献血不要紧,随着对张德民的更多了解,他成了张德民的铁杆粉丝。他说:“献血一袋,救人一命。为患者着想,我们难道不应有所行动?”就这样,市医院门诊大厅里的献血小屋,成了许多患者的希望所在。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上万名患者家属和爱心人士来到爱心小屋义务献血,百余名罕见血型患者在这里寻找到合适血源得到救治。大爱无言,大音声稀,张德民已将自己滚烫的初心和不屈的恒心,全部付诸为患者服务的务实行动。文/冯波校对/常小燕责编/刘创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