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庄村貌
手机导航输入“上庄村”,一下子蹦出来了7个上庄村,只好继续选择了平顺县上庄村,然后开车上路。
平顺县之外,沁县、沁源、襄垣、壶关、长子、黎城等县也都有个上庄村。扩展到晋东南,晋城市辖区县又增加了3个上庄村。再一查,不得了,山西省就有46个,全国共有个上庄村,这还只是算到行政村一级,如果再加上自然村名,可能会更多的多。
平顺县苗庄镇上庄村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名,普普通通的山村。国道苗庄村到东五马村之间,路右边有一个向东南方向下坡的岔路口,从这里随着河沟一直走,走啊走,经过大约五六公里蜿蜒的村道就到了上庄村口。
上庄村口
在上庄村口拍个照,正在施工的挖机师傅好奇问去哪里?答就到上庄!“来这跌死犵狑摔死猴的地方干甚哩”?!老实巴交的平顺人常以这种自嘲的方式向外人介绍家乡。
上庄所在的这一条干河沟就是一个小流域,上庄村处在小流域的最上游,因此就得名上庄村。上庄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除上庄外还有继续往东走三四里地左右的泉后沟庄和往东北方向岔开另一条山沟里的黑虎沟庄。目前,泉后沟和黑虎沟的居民都已搬迁到了上庄或苗庄村,空留两庄遗迹掩在一片绿树丛中。
据说,原来的上庄也是由不相连的三个自然庄组成。最早有几户赵姓从龙溪镇的东彰村迁来建房到了现在村庄的上东北部,起名叫东彰庄;又有几户赵姓从青羊镇的丫沟迁来住在现在村庄的北边,起名叫丫沟庄,又因那里住的主要是窑洞且又低凹,所以人们也习惯叫窑圪道;村东边住户住的这一片地方因为中间有个椭圆形状依山而筑的水池便叫成了池东庄。
清凉山,上有清凉寺
后来,父有子、子有孙,人口繁衍不断增长,大家又陆陆续续择地建房,三个庄子就慢慢地连在一起,成为了一个大村,对外都是一个上庄。在山沟沟里,上庄村的规模确实不算小,全村国土面积亩,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在鼎盛时期村民曾经有千余口之多。
上庄村东靠龙盘山,面朝清凉山,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但是上庄村所在山沟距离公路较远,交通条件落后,且人畜饮水问题较为突出,致使最近四十年时间人口流失严重,到如今全村只剩有户,人。
前几年,进出村庄的道路修好了,在河滩里打了深水井,把水引到村子的高位水池,村里自来水也接通了。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人们生活安定,小村里又常常洋溢着幸福的笑声。
二仙庙背影
上庄村的大姓是赵,其他还有张、崔、常、刘等,人口占比较小。赵姓占绝对多数,从村里保存的一通清嘉庆年间流传下来的古石碑上可以看出。楷体碑文,主要记述上庄村修建村中桥梁时村民们捐钱捐工事项。记有捐钱捐工人数56人,无一例外全是赵姓。
这通石碑刻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年3月,高0.4米,宽0.7米,青石质,平首,无碑座。原来在什么位置安放已无从知道,前些年文物普查时在一户村民家的墙基上发现。
碑文中记述所修之桥大约就是村中二仙庙右后方那一位置,原来此地方低洼不平,为了出行方便曾建有一座桥,前些年桥被填埋,砌成了道路。路也好,桥也罢,都是为了出行方便,修桥补路一样都是善事。
二仙庙东侧影
二仙庙是上庄村的古迹,坐北朝南,一进院布局,东西长23.18米,南北宽21.89米。现在留存的正殿和东西耳殿、东西廊房为清代遗构。正殿在十几年前被认真负责的村干部领导整修过,避免了墙倒屋塌的尴尬局面,但在东山墙上使用了刺目的新红砖,多少有些不伦不类。
据村中老人讲:东西廊房在几十年前当作学校时也改造过,但主体基本没变。最南边是个舞台来,后来塌毁了,就建设了一排平房。曾经的舞台很漂亮,以前经常在上面唱戏,原来进庙的大门就是开在舞台背后,在舞台下边有个过道。
二仙庙创建年代不详,存留有一通石碑却是记录清嘉庆八年()重修现在已经不存在的舞台。青石古碑,高1.2米,宽0.65米,额题楷书“重修”。碑文大意为:戏楼年长日久,椽折瓦裂,众人出粟捐资重修。
二仙庙里的舞台早已不在了,记录年前重修舞台的石碑还在,有些事情在有些时候就是这么滑稽,不过上庄村真有唱戏的传统。
上庄村的老房子
年,平顺县组建了“平顺县农民剧团”,最后演变为现在的平顺县落子剧团。当时的剧团是为抗战服务的,其中主要演员就有上庄村的赵根喜,主要演“二花”。
生产队时期,每年冬闲时期,上庄村都会组织村民成立临时剧团,自导自演戏剧,村里剧团不仅为本村演出各种戏剧节目,甚至走出本村,到四邻八乡去演出,所到之地,人们纷纷叫好。
深厚的戏剧土壤,也培养出了优秀的戏剧人才。长治市潞城区红旗剧团团长刘志芳就是上庄人,她先后主演了《灵堂计》《骂殿》《司马庄》《卖苗郎》《红灯记》《忠保国》等多个剧目。扮相端庄,戏路较宽,青衣、小旦、须生、小生、老旦皆可应工。
上庄村的老房子
刘志芳是从上庄村走出的优秀人才之一。现在农村存在一个普遍现象是年轻人的离开,或上学,或工作,或为子女教育,或为谋生,或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上庄村也未幸免,常驻在村里的都是些上了年纪的人。
不过很可喜的是,上庄村的村主任赵宝姗却是个非常有活力的年轻人。因为对家乡的热爱,前年回乡来带领父老乡亲一起奔向致富的大道。尽管上任时间不长,山间吹过的风和当头的太阳已毫不吝啬地把他的皮肤染成了深色,却更加激发了他的昂扬斗志。
听村上老人访访古:
生产队那会儿,上庄村是远近有名的先进村,那可是多年的“红旗支部”。在村支部的领导带头下,村民肯下力气,年年丰收,村上还办有小工厂、油坊、粉坊、醋坊等副业,集体收入多了,老百姓家什么也不缺,那时候上庄村可真没受过穷。
后来土地下放了,人心聚不到一起了,村子一天不如一天,人口也少多了。现在又好了,国家政策好,有市里大单位来村扶贫,有镇里派来的书记领导,有村上的年轻人当主任能干、敢干、会干。过几年都看着村上发展好了,走出的年轻人就会都回来了!
上庄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