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百村我行我述3杨威不扬威,晋豫道上一

北京白癜风皮肤科 http://www.bdfzkyy.com/m/

杨威村,怎么说呢?

在外面,常有人问我,你是平顺的吧?平顺哪里?答:淙上!多者摇头,会继续问,和哪个村挨着?我就不得不抬出“杨威”来了。哦,知道,“杨威杏赵城,一口一个能”,东南山上的。

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最先知道的几个村名应该是这样排列的:西郊沟、掌脑,然后或者是淙上,或者是杨威,我一时都弄不清他们两个哪一个排名要靠前一些。淙上,是我本村;杨威,则关系特殊,是一种很亲近很亲近的关系。

小时候每年过年时候要去给祖先上坟,大年初一早上,天还黑着,我和父亲、叔叔们走到祖坟地头就停下,父亲说,等等你大爷爷从杨威过来一块儿上坟。我大爷爷,是我爷爷的堂兄,就住在杨威村,他们有共同的爷爷,那时候我就知道我们家和杨威村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后来听爷爷说,他大约七八岁的时候,他父亲从杨威村来到西郊沟守地建房,从此落户在了西郊沟。

杨威村是个大村,户数、人口我不知道,只是从小就有这样的感觉,杨威比淙上大。杨威有整齐的街道,淙上没有。掌脑自然庄上了年纪的人有这样的习惯,买东西一般是到杨威,所以两个人之间说“去村里”,肯定是到杨威,要去淙上,要么说“去大队”,要么直接说“去淙上”。

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是母亲常到杨威村去买“靛”。“靛”这个字我还是上学、上学、再上学,甚至学校毕业走上社会之后才琢磨出来的一个字。那时候,农村妇女在家浆洗缝补,断不了需要给衣物染色,所以要到杨威村去买染料,农村人称这种染料就是“靛”。靛本来只是一种颜色,就是靛蓝,蓝色和紫色混合后的颜色,农村则将所有染料都统称为“靛”,大约是因为农村的衣物以深蓝色的最多的缘故吧,也未可知。模糊的印象中,卖靛的人家,在杨威街中路南的一个小院子里,一个慈祥的老奶奶在经营,柜台下摆着一个又一个小罐,罐中就是能染出各种颜色的“靛”。

为什么对“靛”这样记忆深刻呢?其实是因为卖靛的老奶奶还有另一项绝技,就是看病,她看的不是一般的病,专看眼病。小时候,去亲戚拜年,母亲总是事先谆谆教导:不要乱动、乱看别人家的东西,不然就“动坏眼了”。我自觉是很听话的一个孩子,“非礼勿动,非礼勿视”,可是眼睛还是常常会出现干涩、红肿,就是母亲说的“动坏眼了”。因此断不了去找那个卖“靛”奶奶治眼病。治眼病,很简单,她有一个神器,就是一把小锁头,什么材质的,已然没有印象,拿小锁头在眼晴里刮几下,就行了,回去之后,三两天,眼睛慢慢就好了。现在想来,哪是什么“动坏眼了”,主要还是农村的卫生条件、卫生习惯差极又差的缘故罢了。

印象中,大家都说那个老奶奶是个地主家的老婆。故事里地主婆都是很恶很恶的,但是我见到的那个老奶奶很慈祥,只是时间太久远了,想仔细地想一想她的容貌,竟然啥也想不到。

说到地主,杨威村是真的有个大地主。大到什么地步?平顺县最大的地主,你说大不大?没错,杨威村在民国年间出了一个平顺县最大的地主,名叫宋福禄。在民国年间,平顺县曾有这样的民谣:“原庆五的钱,宋福禄的谷,祥泰永的家具,申文化的牛”,其中“宋福禄的谷”就是指杨威村的宋福禄地多谷多。据有关资料说,宋福禄的父亲一辈并没有多少财产,只是在河南林县做个小生意。宋福禄小的时候在黑虎村上私塾,学习很好,后来他考入了山西省法政专门学校,类似于现在的政法大学。毕业后短暂的从事过政法相关的工作,在潞安第三法院任推事,不过几个月而已。后来当上了山西省议会省议员,并且连任两届。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其实平顺县是不存在的,但是在原平顺县这一大片土地上有一部分有胆有识有钱有文化的绅士们却在谋划一件大事,就是恢复平顺县。这一部分人里面就包括宋福禄,平顺复县,他是出了大力的。平顺复县成功,时涌现出的这些士绅由于复县有功,大都在县里有关部门谋得了一些实权职位。宋福禄即任平顺县首任公款局局长,类似于现在的财政、税务、民政等事务集一体的大局,是一个实权部门。民国元年成立的平顺县第一高级小学校,就是平顺中学的前身,宋福禄就任第一任校长。

宋福禄有知识,是个文化人,又是个封建官员,可能这些为他后来迅速集聚钱财房地起到了一定作用。杨威村历来缺水,宋福禄在年到年曾为杨威村出资修建石池一个,被时任县长命名为“福寿池”,直到上个世纪末杨威村的老百姓还在使用,只是为避讳地主的关系,后来把“福寿池”改成了“人民池”。近些年村里接通了自来水,大水池不再承担吃水的主要任务了,日渐荒废,快到塌毁的边缘了。希望能引起杨威村的重视,把大水池保护好。如果它再消失了,等我们想找寻历史的时候,会后悔的。

在年7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在全国全面爆发,平顺县成立了“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平顺县分会”,主要是宣传抗日。在平顺县牺盟分会工作人员的宣传发动下,宋福禄捐粮、捐银、捐物、捐枪,支持抗日救亡工作。到年2月初,风向突变,杨威村群众响应全县向“十大户”借粮的运动,向大地主宋福禄发起借粮斗争,逼其开仓济贫。随后,龙镇以东的数十个村的饥民纷纷涌向杨威村,到宋福禄家借粮。9月3日,太南地委在杨威村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再次开展向全县十大户借粮斗争,组织有生力量宣传发动群众,在杨威村示范。群众打开大地主宋福禄家的粮仓,持粮解贫,杨威村的群众家家分到了粮食。

太南地委年1月13日所作《四个月来太南群众运动的发展和斗争情形》报告中说:宋福禄,原有地亩,斗争后须退房41间,退地.7亩,退米石。年6月15日,平顺县在杨威村召开了四五百人的群众大会,斗争了平顺县最大的地主宋福禄和宋福祥兄弟俩。迫使其交出张契约,余户农民收回土地亩,40间房屋,退还粮食多石。11月23日至27日,平顺县救联会在太南救联总会的帮助指导下,于杨威村再次召开清债斗争大会。经过四天半的大会控诉和对宋氏兄弟有理、有利、有节的说理斗争,抽回土地.1亩,抽房41间,退洋元,小米69.1石,契约55张,清理旧债.4元,张契。

通过几次群众运动的斗争成果,可以看出宋福禄的平顺县第一大地主的确名不虚传。

杨威村是个大村,不仅有地主,在宋福禄同时代还有一位名扬潞安府八县的民间音乐大师,他的名字叫郭海兰,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杨威人就都应该听说过他的传奇故事。小时候常听父亲讲:咱村的郭海兰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当年在府八县的八音会比赛上夺得魁首。郭海兰,生于年,卒于年。我父亲生于年,郭海兰年就不在了,他们肯定没见过面,父亲讲的故事肯定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郭海兰的故事曾在平顺县东南山区广为流传,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人闲下来给孩子们“访古”,讲郭海兰?

年秋,潞安府举办首届民乐吹奏会,参加者有府八县的四十几个吹奏班子。郭海兰带领杨威的班子为了到90里外的潞安府,早上五更就起来出门赶路,紧赶慢赶,到了潞安府时已经中午时分了。来到报号棚下报号,谁知报号棚里人见来的都是土里土气的山汉,料想也没多大道行,加之报号时间已过,就没理郭海兰。伙计们都愤愤不平,郭海兰就拦住了想发作的伙计们,说:“咱来主要是想学艺,既然误了报号了,就赶快吃点干粮,等会儿好好听人家吹吧。"吃了点干粮,已是下午,比赛开始。四十几个班子同时开奏,鼓钹锣铣,呼呼唢呐,吹吹打打,好不热闹。郭海兰听了一会儿,不觉技痒,就对伙计们说:“伙计们,操家伙,咱就在场外吹打,也凑个热闹。”伙计们也憋坏了,一听要干,立马打开了场子。这不吹打不要紧,一开了场子,由于郭海兰技艺超群,不一会儿,他这边人越围越多,叫好声此起彼伏,竟然把其它班子都比下去了。因此,当年比赛郭海兰夺得魁首,在整个潞安府传为佳话。

民国时期,杨威村的八音会大约就相当于现在平顺西社的八音会,不是谁家都能请得起,请的动的。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李顺达总结发家经验,续订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通讯报道,在文中说到了李顺达为总结经验继续发展建设,县长、分区书记、区长及郭玉恩等劳模共三十余人参加总结,交流经验,并研究他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文中专门说到“杨威村的八音会也赶来参加”。李顺达总结经验、制定发家计划,这是平顺县的大事,所以必须请杨威村的八音会来祝贺。

杨威村的名人宋福禄在民国时期平顺县是鼎鼎大名,而普普通通的民间艺人郭海兰则在潞安府八县是鼎鼎有名,其实他们两个都不知道,年出生在杨威村的一个小女娃,日后会在全国赫赫有名。你知道她是谁吗?

申纪兰年出生在杨威村,只是大约在3到5岁的时候,就随母亲改嫁而到了平顺县的其他村。申老去年去世时,她的简历终于还原事实,写为平顺县杨威村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威村还驻有海军部队的一个班,应该是看护一条重要的通讯线路。他们是什么时间来的,又是什么时间走的,我就不知道了。只记得杨威村四邻的村庄老百姓口里常常念叨:海军过几天来了,把那个大公鸡卖给他们,就够干什么干什么了。养鸡为换盐,养猪为过年。村庄上驻着海军,老百姓也多了一条农产品销售渠道。

杨威村有驻军,不仅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事。如果要推算,至少在唐末,沙陀老晋王就曾住过这里,杨威村西边不远处的打虎岭即为老晋王义子李存孝打虎之处,在杨威村南十余里的壶关平顺两县交界处有一个村庄就因与老晋王的不解关系叫作“沙陀”。可惜,这些都只留在传说之中了,没有找到实物证据。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旅和太行第四军分区的32团都曾在杨威村有过驻军,也是偶见先人口述,未见片纸记录。

查找典籍,在清道光版《壶关县志》里记录一件事:“元至正十七年,曹州贼入太行,陷冀宁、大同路。陕西行省左丞察罕帖木儿遣关保虎林赤击之。合上党县尹郭从善兵,大破贼於壶关。”雍正版《山西通志》、乾隆版《潞安府志》中收录有同一块碑刻《关虎左辖二公勋德碑》,也说的是这件事,在碑文中明确记到了“羊嵬”之名,“羊嵬”即今杨威。此碑立于元至正年间,这或许是能找到的最早关于杨威村的记载。

《潞安府志》中《关虎左辖二公勋德碑》碑文

在康熙版《平顺县志》中记载,时平顺县仅有八个市镇分别是:龙镇、羊围、新城、赵城、杏城、北社、王曲、花园。其中龙镇、羊围即今杨威、赵城、杏城、花园,这五个地方自西往东连起来就是一条从潞安府到彰德府的晋豫古道,今天的龙花公路可以和它完美地重合起来。最初,龙花公路是从杨威村中的街道上通过的,由于街道狭窄,村大杂人多,常常造成堵车的事,后来就在村外修了一段避开了杨威村。

杨威村的大姓有马和宋,历史上姓宋的名人有大地主宋福禄,姓马的历史要比姓宋的久一些,但是名人真不知道。据康熙版《平顺县志》记载,明朝时期平顺县新兴二里有一门马姓名人辈出,但不能确定是杨威人。因为,新兴二里包括了从寺岭到花园村的整条东山,这条线上姓马的人数不在少数。不过长治市潞州区紫坊村有一支马姓自说是年前从杨威村移民而来的,民国时期是大财主,现在在紫坊村算是大姓。潞州区老顶山街道有一个草根网红人物“苹果妹”,姓宋,能说能唱,自述是杨威村人,大约上世纪50年代其父亲移民到老顶山的。

民国时期,杨威是编村,下面管着寺南洼、淙上等村,建国后,杨威村曾为杨威乡,年8月杨威还短暂改为杨威跃进人民公社,管辖有淙上、黑虎、赵城、底河等村,当年11月份,壶关和平顺两县合并后,撤去杨威公社,降为村,直至现在。

据说杨威村最初叫羊尾村,原因是村庄非常像一个羊尾巴,我认为是有人想当然了。从各类志书上查阅,有把杨威写作“羊嵬”“羊围”的,却没见“羊尾”的说法。更有人说,“杨威”原来就是“扬威”两字,为的是炫耀财大气粗,在周围村庄中称霸,耀武扬威。这也没有任何依据,自说自话而已。

杨威,不扬威,它只是晋豫古道上的一个安安静静的小村庄而已。历史走的太匆忙,以至于在杨威留下的痕迹太少了。因此,我再一次呼吁,一定要把那个大水池保护好,不要让历史再一次留下遗憾。

杨威村不缺历史,缺少的是挖掘。而我对杨威的了解又过于皮毛,所以记了些流水账,只愿作一块抛砖,希望能引出更多的美玉来。

附:《人民日报》(-)上关于杨威村的部分记载

第2版()专栏:,平顺二区说到做到消灭荒地一分不留

  平顺二区说到做到消灭荒地一分不留二区为了坚决消灭荒地做到一分不留,八月一日从各村调来生产中积极分子配合区干普遍检查,两天内把全区二百六十六户的四百五十五亩五分荒地全部消灭,内有十二亩地种大黄,其余都种上菜了;并重新垒峰修滩卅五亩。突击消灭中采取以下几种办法:(一)教育打通思想,地主旧富农嫌地坏不种,如地主张其昌说:我种还不如到外打忙工。新旧中农有些有好地不种坏地。发现后对新旧中农,采用回想靠什么活办法打通思想,对地主富农采用了发动群众给地主说理办法。如杨金楼给地主杨庆春说:“你为什么不种地?过去我们租你的坏地还得出租,现在我们白给你种,能叫荒了你还不种?还想剥削农民血汗吗?”经过这样,把地主说的闭口无言。从给地主说理中,农民都在思想上给地主分了家,如宋金山说:“咱农民今后不种地,就是地主思想。”(二)用渡荒算帐办法,证明种荒地合适。(三)互助组集体种,按工分菜。王提则组一夜种菜犁地五亩四分。(四)以工换工,换不了秋后给工资。如李顺达组,给别组种菜都是秋后给工资。如龙镇景仁松组,种菜短下工抽空换工,这样解决怕出工资问题。(五)干部分工领导群众。(六)全面检查互相抽查,广播表扬起了很大作用。如杨威村经过全面检查后,又组织班换班检查,全村又查出地四亩,立时消灭。马芝秀去找广播人说:我荒地种完了,就不给我广播?龙镇用十三个地点统一广播,一地发总音,十二个地方接总音。如石匣村在前晌检查出一山庄有荒地,到吃午饭时,发动群众,当天下午全山庄出动,半天都把荒地消灭光,并且做到随检查随发动。东坡农民张进水说:这次真是说到做到。全区荒地已全部消灭,麦地也普犁一遍,现正转入割蒿积肥中。(双红)

0804第2版()专栏:平顺二区组织群众外出打忙工党员村干领导渡荒

平顺二区组织群众外出打忙工党员村干领导渡荒平顺二区石厚土薄,去年歉收,群众普遍存粮很少。今春以来灾荒严重。区上为了组织生产,战胜灾荒,曾召集各村村长及支部书记开了两天会议,总量组织劳力外出打忙工,他们的土地由互助组负责代种,实行互助两利的办法,民兵也可出去打忙工,到了打忙工的地方,就给村里写信知道,参战命令到了,立刻派人去叫他回来。各村干部党员回去即和群众讨论组织,陈毅村全村共有三十五个劳力,打忙工走了二十八个。出外每工赚工资米八斤,互助组给出外打忙工的种地,吃他的饭,每工工资四斤米,合计一天六斤多,在外打忙工和在的互助生产的都得到利益。全区在两利原则下有组织有计划的抽出打忙工劳力三六○个,每人平均以二十天计共七千二百个工,每工得一千五百元(冀钞,下同)计,可赚一千九百万元。杨威一个打忙工的老汉回来说:“我家三口人,原来家里存的粮食很少,这次我出外打了二十天忙工,不但自己改善了生活,还净赚三万元,按市价能买玉茭一石,我家夏收还收麦子一石,全家可不饿肚子了。”

小编,欢迎添加,探讨晋东南地区有关问题,或添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75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