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大云院,又名“大云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创建于五代晋天福三年(年),初名仙岩院;天福五年(年),寺内建大佛殿。这个大佛殿就是今天我们的主角,也叫弥陀殿。
位置:平顺大云院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县城以北约三十公里的浊漳河畔实会村,距潞城原起寺大殿4公里,距唐代遗构天台庵7公里。
年代:创始建于后晋天福五年(年)。
面积:大云院座北向南,共为两进院落,占地面积平方米。
布局:大云院现存山门、天王殿、三佛殿(后殿)及前院东西厢房,均为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弥陀殿为五代遗构。现存殿堂共计24间。
建筑形制:
今天主角大佛殿(弥陀殿)是大云院的主殿。台基高约1.3米,青石垒砌,殿前无月台,其余三面台基随地势渐高而筑。殿身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屋脊用瓦条垒砌。檐下四周施有檐柱14根,柱头上施有圆和的卷刹,柱础青石雕造,上雕有宝装覆莲。檐柱以上阑额普柏枋,叠交成丁字形,转角处阑额不出头,普柏枋斜向搭交,形成稳固的方形框架体系。
弥陀殿南面
弥陀殿北面
弥陀殿西北侧
弥陀殿西侧
柱上斗栱。出两跳,第一跳偷心。令栱上有替木,替木上撩檐槫。泥道栱上三排枋,枋间施以散斗,用影栱。
每开间补间斗栱仅一朵。明间补间斗栱居中,两次间补间斗栱则不在开间的中线上,而是略向外移,与转角斗栱连在一起,共同承托屋顶翼角荷载。
转角斗栱,斗栱内凹明显,普拍枋出头
唐+五代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栌斗坐于柱头,不使用普拍枋,阑额在转角处不伸出柱头;但在大云院弥陀殿使用了普拍枋,是普拍枋应用的最早实例。
四椽栿压于斗栱之上,梁栿前端刻成月梁式
有叉手、托脚,蜀柱细长,四椽栿上稻瓣驼峰。平梁上蜀柱下则是以矩形木块隐刻驼峰
驼峰
弥陀殿内现存五代壁画2l平方米,可辨认处,东山壁绘有“维摩经变”,紫殿红楼,流云环绕,富有传奇色彩。维摩诘托病在家,释迦牟尼派文殊前去探望,病床上维摩诘身着淡黄色病衣,侧身半卧于锦帐之中,身体前倾,神态庄严激昂,正在向文殊诉说自己的大乘主张。前来探视的文殊,和维摩话侧身相对坐于病榻之下,满脸虔诚,洗耳恭听,若有所思。画面背景全以人物衬托。舍利佛、香积菩萨、天王、罗汉等多人,体态丰韵,表情各异,均以前方画面人物为核心,遥相呼应,浑然一体。画面上方飞天回翔,紫雾缭绕,天女散花,呼之欲出。
五代十国为时甚短,历史遗物甚少。大云院弥陀殿五代壁画为中原地区寺观壁画幸存的孤例。
价值:大云院弥陀殿建于五代晋天福五年(年)。为全国五处仅存之五代木构之一。它是唯一的五代壁画、最早使用普拍枋的实例。梁架上驼峰尺寸、形制各异,多达8种,这在其它建筑中也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