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起寺这座古刹,在绿树之间露出青瓦飞檐,仿佛展开一幅山水长卷
今天小编要带给大家的文章是有关于山西省的辛安原起寺。话不多说,快点和我一起看看今天的文章内容吧!
浊漳河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由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的南源、沁县漳源村的西源和榆社县柳树沟的北源汇集而成。南源和西源先在襄垣县甘村交汇,又在合河口接纳了北源之水,始称浊漳河。因其所流经地域多为黄土高原,冲刷下来的泥沙多水色浑浊而得名。浊漳之水流经黎城、潞城和平顺,向东进入河北省界,与北面的清漳河合流为漳河。
在流过潞城、平顺境内的20余公里河谷沿线,分布着大量的古村落和古庙宇,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八处。在全国范围内都已经是凤毛麟角般珍稀的唐、五代、北宋等时期的古建筑,在这条河谷两岸竟然多有遗存,堪称一条蕴含着千年遗珍的黄金水道。只要想起浊漳河的名字,我就不由自主地激动起来,每次都是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看望这些心中的圣殿,感受久远却仍可触摸的历史。
位于浊漳河南岸的潞城市黄牛蹄乡辛安村,是进入河谷的第一站。从西北而来的浊漳河在村边画了个弧线,扭头往东北方向进入了平顺县地界。村东北紧邻河畔有一座凤凰山,如中流砥柱般昂然临渊而立。山顶高台上有原起寺这样一座千年古刹,在绿树掩映之间露出青瓦飞檐,有纤细秀美的宝塔点缀其间。极目远眺波光粼粼的浊漳河浩荡东去,青山碧水交相辉映,又有远近村舍若隐若现,仿佛展开了一幅山水长卷,而原起寺就是绝佳的观景台。
原起寺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六年(),因山顶面积狭窄,所以寺庙规模并不大。经过历代的修缮,现存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的宋构大雄宝殿一座,殿前为十字歇山顶四柱香亭,东有三间悬山顶配殿,大雄宝殿西侧还建有一座砖塔。此塔名曰大圣宝塔,俗称青龙塔,为北宋元祐二年()所造。塔通高十七米,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砖塔,一层最为高大,正南面开一拱门。其余墙面上饰以砖雕门窗,每层塔檐下都密布精巧的砖雕仿木斗棋。其结构复杂,样式繁多,猛然望去,有眼花缭乱之感;仔细观察又井然有序,丝亳不乱。
塔檐由第四层向上逐渐收分,最顶端立有宝瓶式塔刹,由各檐角身扛锁链的铁铸力士拖拽加固。可惜宋代铁人多年前被盗,现在的力士为后来维修时增补。我来到原起寺拾级而上,推开古老的木门,发现里面正在进行大修,大雄宝殿和香亭等建筑都被脚手架围起来了。也许为了眼下运料方便,施工队砍掉了几株柏树,一直被包围在树后的宝塔终于完整地展现在面前了。于是我赶紧画下来。此时宝塔的修缮已接近尾声,工人师傅们正在给塔基附近的墙面做清理工作。
原起寺山下有一座大桥横跨在浊漳河上,过桥后即平顺县界。沿河岸西行,正好饱览太行水乡风光。河水果然如名字般浑浊,却与黄河之色颇有不同。漫步岸边,但见水流湍急却似无声无息,看来水位很深。两岸林木枝繁叶茂,鸟鸣阵阵,拖着漂亮尾翼的灰喜鹊成群地在林间飞舞。缓步慢行,如入画卷。十余里后,我来到了平顺县北耽车乡的王曲村,这座小村中深藏着一座极其宝贵的唐代建筑——一天台庵。唐以前的木结构古建筑现在绝大多数已经找不到了。仍然存世的唐代木构,全国也仅有四座,这四座又都在山西省境内,分别是五台山的佛光寺东大殿和南禅寺,运城的广仁王庙,还有这座平顺县王曲村的天台庵。它们都是早期木构建筑中极其珍贵的实例,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来到天台庵,我心中总有种朝圣的感觉。
天台庵是佛教中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堂,位于王曲村西部的高地上。坐北朝南面河而建,视野开阔,景色宜人。院内为一座面阔进深各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小殿,修建在一米高的石台基上。建筑本身体量并不大,但殿顶却十分巨大飞檐远远探出,如鹏鸟张开的双翼。整体简洁质朴,不重奢华装饰,展现出唐代建筑简练大气的特点。虽然后世多次维修,但主体未被改变,梁架仍然保持了唐代建筑特有的结构。四根支撑檐角的木柱是后世维修时所加,殿顶的琉璃脊饰是金代改换。业内普遍认为天台庵的建造时间是在唐天祐四年(),这是李唐王朝的最后一年,唐哀帝李柷(zhu)在这一年三月被迫将皇位让给后梁太祖朱温。
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终于和余烬未寒的大明宫、长安城一样,化为历史的陈迹。此时,后梁政权和割据山西的晋王李克用正在为争夺潞州(今长治)激烈厮杀。双方大军在晋东南地区、太行山下摆开战场的时候,在刀光剑影的夹缝中,这座小巧的庵堂落成了。而千年之后,无论后梁、后唐还是千军万马都已经灰飞烟灭,只能任由今人凭吊其传说。只有这座天台庵仍然静静地矗立在高坡上,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有时候我真觉得似乎是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佑护着这并不高大坚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更显得些许脆弱的小小庵堂,到底是什么呢?是佛祖的法力吗?也许正是伟大的太行山脉吧。院中还有一通唐代古碑,在雨打风吹的磨蚀下,已经看不清碑文字迹了,把上面记载的关于天台庵的往事彻底交还给了岁月。原来在前檐下东西墙角边各有一尊小巧顽皮的唐代石狮,陪伴了庵堂上千年,早已被磨得光滑发亮,就在近几年也不幸被偷走了。
在天台庵院中向外眺望,视野之内还有许多老宅,房子上晒着新收的玉米,为古老的山村增添了一抹亮色。坐在庵前向右一抬头,能望见云遮雾裹的一座山峰顶上有处宏大的悬山顶建筑,老乡说那是大禹庙。虽然没有时间去翻山越岭实地寻访,但我还是在王曲村里走一走,感受了一下这里独特的古村风貌。街边拴着精壮骡马,巷口横卧着老黄牛……这在许多乡村也已经不常见了。村里的老乡是见过世面的,对于到处拍照的背包客早就习以为常了—因为有了天台庵的召唤,经常有外地人甚至外国人来到这个太行山深处的小村庄。
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喜欢今天的文章的话可不要忘记点赞收藏评论哦。小编都会认真听取大家建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