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百村我行我述371王家庄有个王员外

一个鸡蛋两头光,两个鸡蛋配成双,三个鸡蛋罗锅脚,四个鸡蛋摆四方,五个鸡蛋一不溜,一直摆到王家庄……

开篇一个小时候看戏听来的“小段子”,其中有一个地名是“王家庄”。曾经羡慕死我了,幼小的心灵一度认为自家村名能唱到戏文里,那是多么的自豪!

稍长大一些到平顺县城上中学后知道了平顺县确有一个王家庄乡王家庄村,便认为戏文中所唱的地名就是确确实实的这个村。

那时候并不知道王家庄其实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名,最初多因村中王姓先来或居多而得名。

长治市范围内黎城、潞城、襄垣、长子、平顺等县区都有以王家庄为名的行政村,放眼到全省、全国不知道要有几百几千个。

把王家庄唱到戏文里也大概率是因为这个村名字太普遍了,任谁听了也不觉得突兀,有一种天然的熟悉感,亲近感,并不一定是实指哪一个县的哪一个村。

不过平顺县的王家庄村确实是有一定知名度,因为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比较特别。站在村中,左手一指河北涉县,右手一扬便是河南林州。低头向山沟浊漳河环绕着村庄缓缓川流不息,抬头半山腰省道轰隆隆车水马龙疾驰而过。

尽管和涉县、林州距离很近,但是王家庄村民说话口音都是纯正的平顺方言,很少有涉县和林州口音,这和平顺县东南山区动辄一个村有三分之一或者半数以上操林州口音人数的特点迥异。

这也能间接说明王家庄人口来源和平顺县东南山区有很多的林州移民的特点不一。更没有出现特殊情况,王家庄确实是王姓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据说村上存有家谱可查,最早的王姓是明洪武年间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名叫王贵。

王贵一颗火种,娶妻生子,繁衍生息。王贵得一子王谨,王谨生两儿,为王真、王糜。王真生三子,王富、王英、王雄;王縻生三子,王庭、王定、王均。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经六百几十年的传宗接代,现在已是第25代人了。

王家庄村现有户,人,国土面积亩,耕地亩。平顺建县之初,王家庄属平北乡豆口里。抗战时期,属平顺县第三区。年公社化时期,为王家庄大队,属石城人民公社管辖。

年,在王家庄村成立了王家庄人民公社,年改为王家庄乡,管辖王家庄村以及其周边的马塔、上马、遮峪、和峪、牛岭、恭水、苇水、白杨坡等几个村。年撤乡并镇,王家庄乡并入石城镇至今。

也有一种说法是,在元朝时期,王家庄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人居住。相传,元代的时候,王家庄村一个叫野子坪的地方,居住着几户姓牛,长着红毛的人家。由于经常受到过路强盗的抢劫,后来就都搬走了。

从听说王家庄这个村名到亲自站在王家庄村土地上,至少过了四十年之久,稚儿变成了老汉。亲眼看到的王家庄村和没去到地方想象中的王家庄村有很大的不同。

想象中,王家庄大约是一个小小的冲积平原,村边一条大而缓的漳河水,村中一条通往河北河南的省道笔直大路,大路两边是鳞次栉比的居民楼房,小村热热闹闹繁华无比。

事实上,王家庄村和省道被一条浊漳河分隔在了南北两岸,省道挂在半山腰,随着山势走向或上坡或下坡弯弯曲曲,河水在王家庄村外划了一个大大的半圆,把坐南朝北的王家庄村紧紧包围。

王家庄村背靠高高的元宝山,脚下是宽宽的漳河水。先民就在山坡上寻一块平地建一间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现在看到的这个高低错落一层一层,紧凑又别致的小山村。

依山傍水多是形容山村美丽的,王家庄完全具备了这些元素。可是高山挡住了南面,河水围住了东北西三面,出路困难,王家庄成了孤岛似的一个山村。

交通不便造成与外界交流少,封闭,外来文化侵蚀也就相应较少,大约因此,王家庄保留下来大量的古代民居以及宗教建筑。

这些古民居被称为“九曲古院”,是诸多庭院相互连通,院连院,户连户,曲径小道相互贯通。你家、我家、他家,大家居住其间,相互关照、帮助,邻里团结,和谐幸福,其乐融融。

这些民居多是明清时期遗物,古朴沧桑。具有代表性的“下道义成公大院”,院落保存基本完整,一进两院,宽敞气派,坐北朝南,有正屋和东西厢房,照壁和门楣的砖雕、木雕比普通人家要精细。

大院主人王焕章,清同治、光绪年间人,是王家庄村里富户,种地百余亩,养羊千余只,开设“义成公”当铺,为人宽厚平和,济贫救难,乡民赠送“果毅公正”匾。

遮峪村清同治十二年()重修关帝灵宫庙,碑刻记载“义成公”捐钱二百文;豆口村清光绪十七年()重修水峪寺正殿两庑山神祠,碑文记载王焕章为王家庄村维首。

维首也称为社首,是清代平顺县民间自治组织"社"的领导者,是乡村社会的权威。

在本文一开始引用了一小段戏文,戏文接下来的一句话是“王家庄有个王员外”,说的大约就是王焕章这样的人。有钱,行善,有一定社会威望。

小编,欢迎添加,探讨晋东南地区有关问题,或添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5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