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开太行山打通红旗渠

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http://www.yunweituan.com/npxdt/npxchy/736.html

游客参观红旗渠青年洞。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日前,“修好共产党人心学——丰碑与实践”主题采访团来到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青年洞,实地体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林州市(原林县)位于河南北部、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土薄石厚、水源奇缺。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年)到新中国成立前,共发生自然灾害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

为了解决吃水难的问题,从年2月开始,林县人民苦干10个春秋,凭着简单的工具,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间削平个山头、打通个隧道,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起步,蜿蜒公里,把漳河水从山西引入林州大地。

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声,拉开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时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林县人民依然顽强地凭着一锤一钉一双手,迎难而上向大自然开战。

如今73岁的张买江是当年最小的一名修渠人,父亲张运仁也是修渠大军中的一员,在年5月13日傍晚收工放炮时,因通知工友躲避被飞石击中头部,不幸牺牲,终年38岁。

张买江是次年正月初七进入工地的,当时只有13岁。父亲牺牲后,身为家中长子的他,每天要和母亲分担挑水的任务。一次,母亲去取水,人多拥挤,一下子被挤落到池塘里。母亲穿着一身湿棉衣,扛着空桶,一进家就带着年少的张买江去了工地。

“母亲对我说,你爹没有修成渠就走了,你去就得把水带回来,带不回来水,你就不要回来了。”张买江回忆。在工地上,起初大家照顾他做些轻活,但他偏要捡重活儿干,每天走七八十里路,在各工地之间穿梭,母亲给他做的布鞋不到一个月就穿破了,脚底磨出了血泡。

当年,林县数万修渠民工吃住在工地上。没有地方住,就自己动手解决住宿问题,有的住山崖、宿石缝,有的垒石庵、挖窑洞、搭席棚,几块篷布撑起来就是指挥千军万马的总指挥部,三块石头支起一口大锅就是大伙房。

这一战,就是10年。年7月,全长多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工农业生产得到极大发展。

从此,林州地图上,多了一条代表生命之水的蓝色曲线。林县人民不仅把愚公移山的精神永远定格在太行山上,更把中国道路、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镌刻在了这座太行丰碑之上。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刘文强吴鸿媛陆青周永李济君文/图

本文来源:贵阳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2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