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则乡村兴。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农村产业经济,为建设新型城镇化铺路搭桥,让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暖心之举,成为了走稳乡村振兴守望幸福的关键一招。
今年50多岁的台陈镇临涯张村村民杨付伟,年7月份查出患有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每天依靠药物来维持生命,生活一度十分拮据。通过台陈镇政府牵线搭桥,杨付伟发展起了大棚香菇种植产业,为了早日走上致富路,生活上他省吃俭用,甚至把家都搬到了种植园里,通过自己的辛勤付出,现在杨付伟的种植园里,已经拥有二十多个大棚,香菇远销省内多个地市,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香菇大王”。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手里的流动资金也逐渐宽裕,杨付伟又有了新的打算。
杨付伟说:“下一步打算,在这些空地方,搞一个蔬菜繁殖大棚,我看那效益也差不多,一冬天种那个黄瓜、番茄,我看这两样效益比较高。一年呐,二十万揽头。”
走进台陈镇远晟制衣有限公司,车间内外到处是一片热火朝天生产景象,工人们正在进行紧张劳作,劳动热情高涨。员工祁丽霞家住祁庄村,为了方便接送孩子上下学和照顾家人,在包村干部的帮助下,她来到远晟制衣车间报名培训学习,通过自身努力顺利上岗。
祁丽霞说:“这不是自由嘛,计件的,站起来走了,要在别的地方上班,都是计时的,不会有这么方便,一天不管是挣个十块八块、三二十,总而言之咱自由,都是为了孩子嘛!”
位于台陈镇的王曲村,以前人居环境差,村内经济基础薄弱,全村没有一条硬化路,每到下雨天,道路就变成了水路、泥路,老人孩子出村过桥都成为了危险的难事。随着村里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居环境的不断提升,村庄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土路变成了现在平坦的水泥路,村内的学校设施也焕然一新,许多村民纷纷开始回乡在家门口就业,村口那座曾经背井离乡的桥变成了村民上下班的打卡桥。
台陈镇王曲村村民王忠庆说:“出了村都能在镇里服装厂、木材厂、扶贫车间干活,到县城路也顺了,公交也通了,以前环境差都想着出去打工,站在这个桥上啊,那是一步三回头的舍不得这个家,现在好了,我们村的桥现在都是景点了,都能来俺村过过这桥,看看俺村的千年银杏树,祭奠祭奠抗美援朝英雄葛洪臣烈士了,以前过了这个桥心里觉得苦,现在那是分外的甜啊。”
创业是就业之源,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创业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村振兴的主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创业就业成为搭建回乡桥,走稳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
采访:刘佳韩飞谢旭潘浩
编辑
王星
审校
张健雅
监制
梁占杰张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