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从年开始,新华社客户端开设了“我在现场”栏目,以新华社记者“沉下心、俯下身、融入情”的珍贵采访经历为内容,讲述他们在重大新闻事件现场的所见、所闻、所想。
年,他们继续践行着“我在现场”的新闻追求:无论是武汉的“红区”,还是全球抗疫的最前线;无论是抗洪抢险的大堤上,还是“嫦娥飞天”的现场;无论是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小山村,还是......
他们凝固新闻的瞬间,成为历史!
从年1月4日起,新华社客户端“我在现场”栏目陆续播发多位新华社摄影记者在年的精品力作,希望他们的镜头和讲述,能将我们带回到那一个个新闻发生的现场。
“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上面这几句歌词特别适合用来总结我的年。
上吕梁,入太行,这一年我的足迹几乎踏遍三晋大地。
昼奔波,夜不眠,奋斗在新闻一线让我的生活经常“晨昏颠倒”。
访疫区,战疫情,我手中的相机在山西的抗疫战场天天“火力全开”。
作为一个一年有一半以上时间都在出差的记者,这一年,我和“她们”在一起。
在一起,在一起!
新华社记者曹阳
,我和“她们”在一起!在一起!
“扶住!扶住!”——这一年,我跟危险的新闻现场在一起
当脚下的泥土如流沙般下陷时,我大脑一片空白,眼前的树木和山石成了急速上升的残影,身体下意识地全部贴紧在地上,耳边同事发出“扶住!”的呼喊声响彻山谷……
脱离险境后,我嘴里跟大家接连说出的几句“我没事”,听起来更像是自我安慰。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寻访。
年记者节前夕,我跟随分社的报道小组走进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寻访属于新华社自己的英雄记忆。
年,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发动残酷的大扫荡,40多名新华社新闻工作者壮烈牺牲,其中就包括跳崖牺牲的新华社华北总分社、《新华日报》(华北版)经理部秘书主任黄君珏烈士。我们这次采访就是希望能在太行山间找到她殉难前躲藏的山洞,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和追忆那段悲壮的历史。
点击链接,观看报道:40多人牺牲,中国新闻史上最悲壮的一页——记者节前夕,追忆新华社太行烈士
▲年11月4日,新华社记者在太行山新闻烈士寻访路上。
深秋的太行山,落叶满地,到处都是荆棘灌木。太行山上没有路,我们只能踏着松软的、被落叶铺满的泥土,双手抓着树干像猴子一样向山上攀登。同事们虽然下乡经验丰富,但要爬上这样的“野山”还是困难重重,陡峭的山上几乎没有放脚的地方,很多路程我们都是蹲着、跪着、爬着过去的。
我们清晨入山,到达黄君珏烈士藏身的山洞时,太阳已经开始落山了。为避免走夜路,我们迅速完成了拍摄,稍事休息便开始下山。
▲年11月4日拍摄的黄君珏烈士藏身的山洞。
俗话说得好,上山容易下山难,很多上山时稍微用力便可攀登的山体在下山时都成了“拦路虎”。上山时我们已经消耗大半体力,肌肉酸痛的感觉也渐渐涌来,背后的设备愈发沉重,精神也有些许恍惚。
行到半山腰,我跨过一条小沟时,左脚站稳,右脚刚落下,突然感觉脚下一软,整个身体开始下滑,身边的泥土和树叶“扑簌扑簌”地跟着下坠。
我心里暗叫不好,赶忙把整个身体都向山体贴过去,两只手使劲往土地里插,尽量减缓下滑趋势。身边的同事大喊“扶住!”,紧接着伸一只手过来拉我,我顺势侧身,脚一蹬,抓住了一棵树的树根。
一切发生得太快,以至于我脱险后大家都反应了一会儿才继续行动。有惊无险,我们终于在天色彻底变黑之前回到了村里。
▲年11月4日拍摄的黄君珏烈士跳崖处。
▲年11月5日拍摄的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
这是一次有仪式感的寻访,我们从策划报道方案开始,就背负起了追寻新华社烈士历史,用稿件向他们致敬的重任。寻访途中困难重重,几次遇险,都是靠着心中那份执着的信念坚持了下来。我们此行更像是一次向前辈学习的历程,太行山上牺牲的新闻战士仿佛一直在给我们指引,让我们找到了历史发生地,通过新闻报道向他们致敬。
任务完成回到家的那一晚,我睡得格外安稳,第二天仔细整理,发现自己的牛仔裤破了两个口子,右鞋底几乎磨穿,摄影包被树枝捅出一个洞,寻访路上的艰险可见一斑。
回想这一年,我的节假日基本都是在新闻现场度过的,其中有10多个新闻现场甚至带有一定危险性。一个同事在突发事件现场聊天时问我:“哎,老曹,为啥一有这样的(危险)任务总能看见你呢?”
我想,这就是我工作的职责所在。
“小伙子,你咋又来了?”——这一年,我跟脱贫攻坚报道在一起
年,我共采制了17条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稿件。让我有些意外的是,黄土高原上质朴无华的脱贫故事会得到那么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