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信赖的白癜风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roae9q0/
在开始今天的内容之前,薄荷想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在上世纪40年代,有一个17岁的少女嫁到了山西长治平顺县西沟村,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
后来,她所在的村庄成立了初级合作社,但是想要完成既定的计划,就需要足够的劳动力。在面对男人不够用的情况下,女人也顶起了半边天。
这位当时不过20出头的少女,主动承担起发动女同胞下田劳动的责任。但是在女同胞也开始工作后,新的矛盾出现了:按照当时的规定,一位女性劳动算5工分,而一位男性却有10分。
这个女孩觉得这样不公平,因为她觉得女性劳动力并不比男性差,既然做的是一样的工作,那么薪资也必须一样,这也就是“同工同酬”的雏形。
为了证明女性的劳动力也很强,这位少女干活非常勤快,甚至能比一些男同胞干得还要多、要好。在她的努力下,村里终于把男女薪资改成了一样的。
后来,人民日报偶然间知道了这件事,在全国范围内报道了她为女性争取“同工同酬”的事迹。在报道的第二年,她当选了人大代表,带去了她的提案,也就是在这次人大会议上“男女同工同酬”被写进了宪法。
这位为所有女性争取权益的人,叫申纪兰。
在今天之前,薄荷对她的事迹并不了解,而在看了近期热播的《功勋》中,我理解了所谓“功勋”的意义。
先有“功”,才有“勋”,可我们有太多前辈,不为功,也不为勋,只为国。
《功勋》是今年继《山海情》《觉醒年代》之后的又一部广受好评的主旋律剧,如果说《山海情》让我们感受到了扶贫的重要性,《觉醒年代》让我们看见了革命先辈英勇的一面,那《功勋》又让我们看见了什么?
抛去其他,我最想说的是,《功勋》让我看见了女性的力量。
《功勋》中的八个单元,有两位女性,除了申纪兰女士,还有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女士。
在看见《功勋》之前,薄荷对屠女士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知道她很伟大,但是不知道具体有多伟大”。
“疟疾”这个词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很陌生?
其实这种疾病一直到上世纪50年代都是有着“生命收割机”的称号,举一个最直观的例子,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疟疾每年发病的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万人。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我们全国上下的疟疾病例也约有万例,死亡率更是高达1%,为了寻找治疗疟疾的有效药物,年,抗疟疾的研究项目组成立。两年后,这个项目组迎来了一位新成员——屠呦呦。
屠呦呦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的背后,是个药方、次的失败以及把自己当小白鼠最后患上中毒性肝炎的坚毅。
是怀着对科学怎样的崇高之情,是怀着对人民怎样的热爱,才让她敢把自己当成实验对象啊?
幸好、幸好!青蒿素被证明适用于人类抗疟疾。
从年开始研究,到年世卫将青蒿素列入“基本药品”名单进行世界范围推广,屠呦呦这30年,走得太长太难。
幸好,她坚持下来了。
有了青蒿素,以我国为例,疟疾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屠呦呦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是啊,屠呦呦女士和申纪兰女士一样,都是女性中杰出的“大女性”,但是《功勋》最妙的是在“大女性”之外,还刻画了很多“小女性”。
比如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先生,我们知道先生的伟大,为了国家鞠躬尽瘁。
但先生隐姓埋名28年,能安心做科研的背后,是来自妻子孙玉芹女士的支持,这就是《功勋》动人的地方,它把“功勋”背后支持他们的人也一起让我们知道了。
为了让于敏安心工作,孙玉芹发烧也不让他知道,而是用冷水冰凉了额头,”骗“他放心。
就连生孩子,也是她一个人默默地拿着盆,医院。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说:“这个国家,不仅靠男人们顶着,也靠咱们顶着。”
和她一样,顶着家的还有张富清先生的妻子孙玉兰女士,本来不在精简范围内的她,最终同意主动下岗,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
和以往的旋律剧不同,《功勋》最出彩的地方是让我看见了“大人物”们柴米油盐、儿女情长的一面,比如屠呦呦女士也带着父母寄来的美食入睡。
因为工作太忙让女儿和她有了隔阂的一面。
《功勋》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而是在重现英雄,把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他们放在我们面前,他们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而是伟大的“普通人”。
从这些前辈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呈现,而是把这些人放在历史的舞台大背景下,她们表现出的是一个大时代变革中,一股新生力量的觉醒。
除了《功勋》中提到的女性,让我看见女性力量的还有张桂梅女士,这位使多名女孩圆了大学梦,创造了大山里的“教育奇迹”的女人,让我感受到“女性力量”不仅仅可以是个体的独立精神,还可以是女性之间的互帮互助。
女性力量,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可以改变世界的。我希望这样的女性力量被更多的人看到,也希望更多女生摆脱固有的规则,去寻找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