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长治称谓的来历,始于夏言。这段历史发生在大明嘉靖年间,山西潞州发生了陈卿起义事件……
夏言,字公瑾,号桂洲,江西贵溪人。幼年苦读,才气过人,明朝正德六年(),二十八岁中举,三十四岁登进士第,被朝廷授予行人司行人,为正八品。嘉靖七年()五月,夏言丁忧返京复职,不久升任兵科都给事中,正七品。
这年朝廷调遣直隶、河南、山东兵力,十月,剿灭了山西潞州青羊山以陈卿父子为首的平民起义。起因是正德末年,山西潞城县青羊里石坂头村以陈琦为首的一伙乡民,迫于饥饿逃避深山私垦荒田。严重的饥荒迫使饥民屡屡抢夺乡间富户。嘉靖三年(),官府派黎城知县杨良臣上山招安,陈琦率众下山,其子陈卿被俘判了死罪。陈卿在押解汾州枭首途中机智脱逃,回山之后,占山为王,网罗人马,接连对潞州部分县城和泽州、沁州乃至河南等周边地区发起进攻,夺州县,掳知州、知县,开仓放粮,前后活动十余载,朝廷多次或安抚,或镇压,朝野为之震惊。朝廷几次派兵攻打,屡屡败北。嘉靖七年,朝廷任命鲁纲为总兵官,由山西巡抚常道、河南巡抚潘埙、山东副使牛鸾等率兵,举四路兵马围剿这股当时全国最大的农民武装。陈卿率部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没。事毕,各路兵马领兵谎报战绩,草菅人命。夏言位居兵科都给事中,呈送给嘉靖皇上的军事处置、调遣的奏章,都要经他手。他发觉各路军马上报的捷报,出兵日期不一,斩获的人数前后矛盾,推测其中必有虚报战绩,妄杀平民,邀功请赏的因素。四十六岁的夏言出于爱惜百姓,更为皇上布播恩宠的意愿,秉笔直书直陈己见,上了一道奏折《请差官勘青羊山功次及处置地方疏》,建议安抚兵后残民,以图永不生乱。嘉靖皇帝与内阁首辅杨一清等商量后,指派夏言去青羊山实地勘察,评定青羊山镇压叛乱的功罪。夏言建议的差事反而落到了自己头上,不知这是不是符合他的初衷。
十一月八日,眉目疏朗、美须髯的夏言,带着张珩和书吏二人启程,十一日到达真定府(今正定),时遇风雨交加,只好住下。夏言又看皇上的圣旨是“于附近适中去处,约会审查。”河南领兵的官员已经返回河南,况且河南关押着许多叛民,夏言只得先赴河南彰德府(今安阳)约会官员,审视俘虏,再赴山西潞州。十二月初九日,夏言从林县进入山西青羊山一带,直到来年二月春暖花开,才离开潞州回京。
夏言极有担当精神,明察秋毫,体恤民情,在潞州给朝廷上的奏章写道:“青羊山四周山民,经兵焚荡太惨,旦夕无以为今。”他的议论和奏章都很恰当,山东副使牛鸾缴获了乱军中的通讯名单,为了安抚人心,夏言请求烧毁名册,对从犯“一体通行赦免”。夏言处事大胆,依仗朝廷特派员位卑权重的优势,傲视高级别的官员,对于妄杀妇幼的官员,上奏朝廷请求予以罢黜。减免乱民赋税,只处决三十余名叛乱头目,其余惩治“杖七十到八十,纳米折谷赎罪”。以致内阁辅臣张璁(后改名孚敬)在皇上面前参奏说:“夏言查勘,不诛作乱之贼,反而是加罪讨乱之臣,是以强梁肆志,将士解体。”
夏言启奏皇上,潞州升为府治,府名曰潞安,增设附郭县曰长治。割去黎城五里、潞城十六里、壶关十里,共三十一里,于青羊里开设平顺县。潞安府辖辽、沁、泽、汾四州及原辖共二十三县。改设潞安兵备,分巡冀南道,治潞安。新立平顺县增设关门两处:虹梯关、玉峡关;设军堡三处:花园口、穽垴山、鲁班壑;设四巡检司,控扼要害,常年驻兵防守。奏疏写完,已是深夜。夏言用温水洗了把脸,草草吃了一碗肉丝萝卜炒卤面,接着写了一篇文字不长的《荐用人才以安地方疏》,又快马加鞭写了《为处置地方以图人安疏》,并进书画帖说一本,绘制了设县立府的地理方位图谱。花了两日工夫,写毕《奉敕查勘青羊山平贼功次以明赏罚疏》。
夏言启奏,皇帝准奏,在动乱之地设关驻兵,割地立县,改州为府。由此诞生了平顺县,催生出长治县,潞州升为潞安府。陈卿则解往京城凌迟处死。陈卿父辈及其兄弟两代人,共同导致改写了潞州的历史。
夏言此后升任内阁首辅,位高权重,著述颇丰。平顺县境内现存有夏言撰写的两通石碑。一在玉峡关脚下,一在虹梯关脚下。《虹梯关铭》石碑高2.7米、宽2.25米、厚0.3米,坐落在虹梯关乡碑滩村,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身接近正方形,碑帽呈罕见的半圆形。硕大的碑帽一直平放地面,直至年前才将该碑的碑帽吊装到碑体上。四根柱础搁置近旁,显然是欲建碑亭因故放弃。碑文笔力健劲,字比掌大,全文如下:
玉峡关西来百余里,近蚁尖砦,千峰壁立,中通峭峡,状如风门而小,下则无底之壑,石蹬齿齿,盘回霄汉,望之若虹霓然,比岁青羊之寇,凭负以拒汴师者此也。故号洪梯,予易以今名,亦因以关焉,从而铭焉。
石崖攀天,仄蹬千回,仰干塞明,俯临蔽霾,铁壁勾连,谽谺中开。观者骇魄,行子心摧。亘如长虹,横绝天阶。彼昏者氓,肆其喧豗,爰据培塿,以抗震雷。卒于大刑,亦孔之哀。太行之阿,大河之隈。关门弗严,惟帝念哉!北山有石,南山有林。经之营之,突焉崔嵬。侍臣作铭,以诏后来。
大明嘉靖戊子贵溪夏言书。
《玉峡关铭》石碑原先竖立在平顺玉峡关山脚下,与《虹梯关铭》石碑是姊妹碑,可惜早已残破,碑文如下:
玉峡关者,夏子创焉而命之名也。旧曰风门口,在隆虑万山之巅,为两河三晋之界,盖天作之险也。前此弗设守,庸氓往往凭阻以拒命吏,兹大非失理与。乃即是关焉,关成而系以斯铭。
太行盘盘,横厉中原,近引河朔,遥缀昆仑。太原大梁,维国雄藩,壶关林虑,界于花园。鸟道崎仄,轮摧马烦,怪石离列,熊攀豹蹲。连崖壁立,屹如墉垣,绝顶中断,是曰风门。俯临夜壑,仰逼朝暾,一夫挺身,万骑空屯。设险甚固,王者道存,乃告守吏,爰作链阍。勒铭岩阿,宠以瑶琨,匪昧在德,用戒嚣昏。
大明嘉靖戊子贵溪夏言书。
如果仅从碑文来看,此碑应该是夏言在嘉靖八年(即嘉靖戊子),亦即公元年撰写的。笔者在撰写长篇历史小说《青羊血》考证史料时,对此产生了难以解答的疑问:如果这篇碑文果真是夏言在嘉靖八年为了刻碑而写,何以在其后漫长的19年中戴不上它的碑帽,完不成这座碑亭的工程?何况,撰碑之人后来升为首辅,地方官员胆子再大,也不敢如此怠慢吧?更不可能因为缺少建设资金而耽搁到夏言被杀之后而停工。何况此前潞州地方官吏和朝中大臣为了讨好夏言,撰文溢美称说是夏言带兵平息了青羊山陈卿父子叛乱,还在平顺县城为夏言建了生祠,刻意聘请太子太保、礼部尚书顾鼎臣为其撰写了碑文。
对此可以肯定,此碑的建造年代不会是嘉靖八年。理由是:
一、此碑的落款不符合当时的惯例。该碑落款只有年份、撰碑人的籍贯和姓名,没有通常要写的一大串官职称谓和月份或季节。
二、如果该碑碑文是嘉靖八年所写,夏言身为兵部都给事中,虽然是皇帝的耳目,区区官秩只有七品,所以,在人烟稀少之地耗费偌大银钱树立如此高大阔气的碑铭尚不具备资格。碑文落款只写籍贯不写官衔,不符当时体例。
三、石碑雕刻完毕安装完正碑,撰写碑文的人却在此时倒霉了,尚未安装到位的千斤重的碑帽,再无人敢往上戴,碑亭建设就此搁浅。
既然此碑是夏言当了首辅之后补写的,那么,此碑究竟是哪年所写、哪年所刻?我认为有三种可能:
其一,是在夏言当了首辅之后(即嘉靖十七年至嘉靖二十一年),应下官诚邀补写出来的,后因为夏言罢官,建立碑亭之事由此作罢。
其二,是夏言第二次复出之后(嘉靖二十四年至嘉靖廿六年)所写。此碑尽管巨大,雕刻它耗用两年工夫足够。可是,恰恰在这两年之中,夏言被皇帝下令枭首。我认为此一种可能最大。既然是后补写的碑文,就不太好写明具体的月份,既然落款是嘉靖八年,主人当时的七品官衔不足以雕刻如此巨碑,当然他也不至于狂妄到将其担任首辅的履历提前十年以上。
其三,如果夏言确实是在嘉靖八年就写毕此碑文,当时没有刻碑或者碑刻的尺寸太小,等夏言当了首辅,地方官员为了讨好夏言和彰显地方名气,才开始立碑或者将小碑改换成巨碑,并且准备建造碑亭,这才把落款中的官衔抹去了。我认为,此种可能不大。
综合上述猜测,不论此碑文是哪年所写,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看到的石碑雕刻完毕的时间一定不会早于嘉靖二十五年,即夏言死前二年。
夏言,是一个始荣终悲的明朝风云人物,历史上与他命运类似的人物数不胜数,他的悲剧却最令人唏嘘。
来源:《映像》杂志社
发布:华夏文化融媒体中心
责编: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