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0845.html
引言
作为首都的北京,明朝时就有了会馆。潞州商人以经营铜器、铁货、锡皿、煤炭、烟袋等行业活跃于天子脚下的京城,业绩卓著,名震寰宇。富裕后的潞商们明朝曾筹资建会馆于此,建馆的宗旨是联络京城同乡,共铸辉煌事业。沧桑岁月,过去了多少年轮,过去了多少岁月,会馆坐落在京城何处?规模多大?建制如何?很久以来不为长治人所知。
不久前,《中国青年报》撰文,按北京城市规划,大栅栏区的房屋建筑即将拆除,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潞安会馆”包括在内。几位青年投书报社呼呼政府,城建开发应考虑保护文物。一篇文章反馈给我们的消息是“潞安会馆”至今还存在。促成此次进京寻访“潞安会馆”之行,首先要感谢文字信息所带来强大的文化冲击力、感召力、吸引力。
八月的北京,虽已入秋,然而老天爷仍然是骄阳似火。当我们穿过琉璃厂文化街,往返几条胡同,步行来到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工委时,汗水已经湿透衣衫。说明来意,工委书记一听我们来自山西,专门寻访家乡的遗迹“潞安会馆”,非常重视。又是开电扇,又是查资料,又是找地图。
嘴里还不停地介绍:“天下真有奇巧的事,今天你们算是找对人了。我从小就在这个会馆里长大,一住就是二十多年。那时候,会馆住的都是长治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常吃长治人做的恰恪、拨子、酸菜、壶关羊汤、潞城甩饼。特别是会馆里的戏楼对我印象太深了,雕梁画栋,高大巍峨,戏台顶棚上的藻井层层叠叠金碧辉煌。”
“当时,经常有中央美院、建筑学院的师学生来写生;戏台上的大红石柱我们三四个娃娃,手拉手都抱不住,那绝对是建筑艺术的殿堂。九二年我们家离开会馆;二OOO年珠市口大街扩建马路,戏楼连同会馆的圆弓式大门被一起拆掉了。雕刻有潞安会馆四字的门楣石也去向不明,现仅存前、中、后三院。不久,这些房屋也将在城市改造建设中被拆除。”
不觉之间,谈话时间已过去40分钟。同工委书记握手言别,顾不得京城的高温酷暑,手持地图,穿街过巷,迈步直奔目的地。市口西大街43号,潞安会馆旧址所在地。我们最终找到了它。错落有致的灰墙绿瓦、低矮的大门临时搭建,早已不见“会馆”往日的巍峨。
它坐北向南,现存的前院五间房屋为清代建筑,住有四五家居民;穿过该屋右山墙,步入中院,北面为正堂五间,东西厢房各六间,南面为过房四间,其房屋窗户上的木、砖刻仍留有浓烈的清代遗风。中院共住居民十多户。院落里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临建厨房将古老的旧斋团团围着,建筑物昔日里的风韵,全然不存。
会馆的后院多年前已改造成民居,今已无法从会馆通过。潞安会馆前、中、后三院有房屋32间,占地面积约平方米。昔日里同乡的聚首、昔日里潞商的宜泄、昔日里熙攘的商会也早已成为烟云。旧时进进出出的潞商们今又何往?
潞安会馆的住户中,目前有三户为长治籍的潞城、壶关、长治县人。东厢房的宋大妈,祖籍长治县中村人,今年71岁,上世纪四十年代末随同丈夫来到会馆居住,如今已和会馆风风雨雨相伴50年。就在我酸响宋大妈房门的一刹那,她还用的是满口京腔,当听到我来自家乡长治时,她马上就改口说着一口浓浓的长治话,使我倍感亲切,真正是“鬓发霜白、乡音未改”。
宋大妈的老伴候先生,长治县李坊村人,今年82岁。十多岁就在京城收购经营铜制品,常年往返于北京长治之间,从山西收购铜料,到北京制成铜器,足迹踏遍了半个京城。他们是会馆里目前年龄最长的长治籍人,其他几户已是长治籍第三四代的年轻人。潞安会馆的过去,从宋大妈的访古、叙事中得知了不少。
潞安会馆创建于明朝。有早些年存在老会馆里的清乾隆十一年(年)的《重修炉神庵老君殿碑记》记载为证:“都城崇文门,有炉神庵,存前明张姓碑版。吾山右之贾于京者,多业铜、铁、锡、炭诸货。其伏魔殿、佛殿前后,修举于潞商。”明代,在京师的会馆本无几家,寥若晨星,而潞安会馆即在其中。
当时,会馆的作用在万历年间沈德符撰写的《万历野获编》书道:“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为初至居停,相沿称便。”明时,潞商已是我国著名的地方商人之一,各地、各行当无处不留有他们活动的踪迹。京城与山西接壤毗邻,潞州商人近日月之末光,沾雨露之洪泽,服贾于京城者,实繁有人”;“京师大贾多晋人”。
明万历间的潞绸年年进京朝贡;清朝乾隆时,路城三井村的牛氏家族在京城的“泰德号”泰山号”等铜铺为故宫铸铜缸数百口,为雍和宫铸铜佛数十尊,获利巨丰;长治县经坊村的陈氏家族在前门的“恒盛裕”、“恒盛秦”、“东和丰”“西和丰”四大铁货铺,“日进斗金”,陈家将从北京赚来的钱,在长治县经坊村购置房产七八院,修造了一条千余米的“陈氏大街”。
平顺、壶关等县到京城贩运煤炭、制售煤球者更是不计其数;长子县的剃头在京城走街串巷,人多如繁星。日积月累,商资本日见雄厚。就是在这样的经济大环境下,潞州的铜、铁、锡、炭等商帮购地建房,在京城创立了地方性的同乡组织“会馆”,目的是“以敦亲陸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如同乡”。
多少春秋,几多岁月,每逢过年、中秋节或每月的初一、十五,同乡欢聚一堂,祭神祀祖,聚餐演戏。民国初年,已经是医学学士的长治平顺县羊井底村的刘伯川,在会馆内常年设立“医院”,为商旅京城里的长治同乡看病抓药。医术高超、待人诚实的刘伯川,在京城晋人中颇有名气。
寓京的晋商一有头疼脑热、感冒发烧,都会来到同乡潞安会馆中找他,其诚信待人,童叟无欺,在晋商中名声颇佳,颇具人缘,使珠市口大街上的潞安会馆前来看病者人如潮通。为让大家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刘伯川特意培养了两个徒弟和自己的儿子嘉猷、嘉良学习传统的中医药。
末代皇帝溥仪,也经常把刘伯川请到紫禁城,抓药看病。溥仪的老师陆润庠还亲书巨匾“杏林妙手”,其舅父手书金字“仙心佛手”赏赐潞安会馆里的刘伯川。民国大总统徐世昌病愈也题匾“三世良医”高挂潞安会馆大门;民国要员、山西籍的阎锡山、孔祥熙等在会馆里的过堂、后堂都留有书法墨宝。一直到解放初期,这些名人墨迹大多还保存在会馆之内。
会馆董事长刘伯川还在会馆内成立北京中西医学研究会,组织京城名医,每星期进行一次免费大义珍,以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辛亥革命后,刘伯川还在此附设万国红十字会,进行西医外科创伤救治。一来二去,潞安会馆和医院在京城名声大振。无形之中,为潞商起了广告宣传作用。
刘家后人保存至今的老照片,帮我们触摸到了潞安会馆昔日的繁盛。潞安会馆祭的是炉神太上李老君。宋大妈讲:炉神的位置即会馆中院北房正堂。因太上老君能把孙悟空炼个火眼金晴,自然让潞州的铜、铁、炭商人敬畏。这些行业天天要同火炉打交道,祈求老君保平安。
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会馆里的炉神、额、石碑和其他文物被红卫兵当作“四旧“砸段。同乡也大多回了长治。明清时期,长治来京为官、或来京经商、或来京求学、或来京游览、或来京办事者,大多以会馆为落脚点。长治县经坊村的铁货商人陈慎德、沁县人吴淞两人留学日本前夕,长子县大堡头村的张景栻,民国三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时,他们过往京师,多在潞安会馆落脚。
“亲不亲、同乡人”,在异乡人的眼目中,会馆就是身在异乡中的“故乡”,跨入了会馆,顿生还乡之感,见同乡之人而喜,就是素不相识,一旦用乡音聊天,犹如兄弟在异乡相遇。用同乡之友谊这条组带,把会馆内外家乡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同甘共苦,团结互助。
结语
傍晚,就在我们要辞别潞安会馆时,宋大妈还是挽留我们吃口家乡饭再叙叙故乡情。她不顾身患脑血栓疾病,送我们出会馆的大门,并再三可咛要将京城里的潞安会馆告诉家乡人;也请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北京回去长治的老乡,写写潞安会馆的历史,或提供会馆的老照片,共同呼呼保护古物;在会馆拆除前,有空常回咱会馆看看。她对长治同乡人的那种亲情、乡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