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峪村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石城镇境内,太行山南端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国家4A级风景区太行水乡景区内。主村南距浊漳河3.8公里省道3公里。北距河北涉县7公里。
豆峪村是豆峪沟进沟的第一村,豆峪沟是浊漳河的一条季节性支流,沟深10多公里,沟内共有4个行政村,多口人。豆峪村原来叫“窦入村”。据传隋朝末年河北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战死于此,故曰窦。又因村庄地处大山的河谷之中,又曰“峪”,合起来就叫“窦峪”。后经过几百年的沧桑演变,以及“窦”字写法的繁复,遂把“窦”改为“豆”。
豆峪村民居大致分为西坡、东坡。建村初期,村落多居于西坡,逐渐向东坡迁徙,分布两坡。民居依山就势错落而建在半山腰上,保存着大量的传统建筑,历史悠久,名人辈出。
豆峪村是唐代前后形成的古老村庄,从村南窦王庙、村中龙王庙、三官殿、观音庙等遗存碑刻及村址慎选推定,在唐宋豆峪村已初具规模。
明嘉靖八年()陈卿农民起义平息后,置平顺县,豆峪村属平顺县豆口里。清乾隆二十九年()划归黎城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平顺县第三行政区石城镇管辖。
豆峪村历代名人辈出。据《平顺县志.卷五.文儒传》载:豆峪村人刘世本,号窦峰。万历元年恩贡。原任河南汝阳伊阳县主薄兼署县事。少贫切志,诗书文章卓绝,名噪一时。在官清慎,自励还乡,创修通济,谋筑二桥,连处士所撰碑,称其品端学粹,足称一乡领袖。
《平顺县志.卷六.孝义传》载:豆峪村人刘永亨,字万通。子中光绪丙子武举,朝考兵部差务公,封都尉。以勤俭持家,忠厚待人,急公好义,修废举,坠乡邻。有争片言,即解游手好闲者,均望之。远避村俗,为之丕变。六十年並无只字入公门者。
《平顺县志.卷七.选举表》载:刘日增,生于何年已无从查考,卒于民国年。光绪乙亥恩科武举,豆峪考授兵部差务。当时的山西巡抚曾国荃曾调其参与镇压平定南疆叛乱的伯克胡里战役。
刘可欲:生于年,卒于年,享寿82岁。一生从事教育文化工作,是平顺县著名的教育家之一,平顺县教育学会会长,龙门寺第三高级小学的创始人,筹备复县事务员之一。《平顺县志.卷七.官师表》载:第三高小校校长(龙门寺)第一任校长刘可欲。
书法家张时敏,他和刘可欲生活在同一时代。其书法名冠当地,以欧体楷书见长,是浊漳河岸著名的书法家。豆峪村中多处石碑均为刘可欲撰,张时敏书。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豆峪村有二十余名热血青年奔赴前线为国效力,其中有八位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岳喜生,在解放汤阴战役中壮烈殉国。赵克俊,参加长江支队南下在福建古田杉洋剿匪中被当地的土匪活埋。
豆峪村处于浊漳河北岸高山峻岭中,背山面岭近河临谷,处于太行水乡的东南段,与中国传统村落东庄、岳家寨近挨远望成一线,是晋冀古商道的必经之地和商贾驿站。村庄坐落于甘林公路北侧的河谷两岸,坐西南朝东北,山环水绕,西山的五座山头将村庄合围,似“五福捧寿”图案,东面东郎山、老虎岩、马连山、小脚山,南接石城东庄,北达涉县。清澈的溪水从村北断圪廊山崖底源头溢出,沿一条百年人凿小石渠缓缓流入村中东西两岸,给古老的山村注入活力,使幽静的庄子灵性十足。村周山山环绕,峰峰竞秀;村中古木参天,屋舍俨然。是一块天然形成的风水宝地,是一处靠山邻水的人居美境,注定会孕育出古老的文明和厚重的文化。
豆峪村民居依山错落而建,街道主次分明,纵横交叉,两岸皆由一条主街贯通了两旁大大小小的巷子,连接起长长短短的石阶,就像书写在村东西的两个“丰”字。上上下下的石阶,宛如字的曲笔。
豆峪村形成年代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遍布全村。现存的建筑遗产丰富多样,包括有庙宇、宅院、楼台、水利、商铺、军工建筑等。其中以庙宇和宅院建筑最为丰富。西坡是豆峪村民最早的聚居地,传统建筑大部分集中于此。前有文昌阁,后有关帝庙,阁庙之下都有类似城门的石头拱券隧道,高约三米,宽约两米,长约十米,供人车出入。村西主街由南向北将龙王庙、土地庙、文昌阁、五道庙、药王庙、三官殿、关帝庙连为一线,村东主街由观音庙起首从北向南延展。街两旁分布着几十个古老院落,深宅高楼,屋脊掩映,石窑土房,错落有序。每一条街巷都有独特风景,每个院落都有各自的传说,每一座楼房都记载着不同的故事,共同书写着村人勤劳朴实、顽强开拓的历史,凝聚成豆峪古老朴素的文化传统。